您的位置:首页>it >

唐朝名相姚崇,用这一招解决了蝗灾,被后世伟人称为唯物主义宰相,可他为何临终前,让儿子将古董摆满灵堂?

2023-08-16 02:37:16   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四季视野

神龙元年(705年)正月,81岁的武则天在迎仙宫养病。男宠张易之、张昌宗负责照顾,隔绝中外,除了他们俩,任何人都见不到武则天。

曾经的武则天靠借助寒门官员的支持,力压勋贵、门阀、李家宗室坐上皇位。而今年迈,却宠信男宠,独尊武家,引起了其余势力的不满。

于是,李家宗室和文官武将们,决定趁武则天年老势弱,逼她退位,还政李氏。


【资料图】

事情进行的很顺利,文官魁首张柬之等人,带兵封锁宫门后,带着太子李显长驱直入。看到那两个男宠,二话不说直接砍掉。

见到武则天后,张柬之直接说那两个人叛乱,已经被我们除掉了。

武则天沉默了一会,对李显说:“那两个小子已经被杀,你可以回东宫了。”

懦弱的李显,哪怕是面对垂垂老矣的武则天,也没有强硬的勇气。还是另一个大臣桓彦范说道:“太子不用回东宫,您应该把皇位传给他。”

武则天本能的想发怒,但也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。而且这么些年的争斗,她也累了。摆摆手说道::“朕知道了,你们退下吧。”

人是听话退下了,但武则天的禁卫,都被换了一遍。

正月二十四日,武则天正式传位李显,自己回归大唐皇后的名分。

短暂的武周王朝终结,文臣武将和李家宗室们弹冠相庆,大摆庆功宴。可在众人无比开心,为以后的幸福生活举杯的时候,却有一个人扫了兴。

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时期,有一个特别的当官渠道,叫挽郎。

只要是皇帝、太子、亲王这些级别的人物去世,礼部就会从六品以上的贵族子弟中,挑选一些帅小伙,培训后作为出殡的仪仗队。

完成任务后,吏部就会给这些挽郎们安排一个七品官职,算是一种交换。

姚崇,就当过武则天长子李弘的挽郎。不过他比较要脸,工作结束后,没有去吏部报到,而是通过科举入的仕途。
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姚崇是个有原则的人。

在武则天时期,姚崇的官位,做到了夏官侍郎,也就是兵部侍郎,国防副部长的职位。这个位置是管打仗的,所以他第一次崭露头角,就是因为战争。

大唐兵锋强横,自从灭了东突厥后,周围就没什么敌手。在有异族存在的地方,都设置了都护府羁縻。

其中营州所在的东夷都护府,主要负责管理契丹人。

696年,契丹发生了饥荒,请求朝廷赈济。但那些边将们平时嚣张惯了,拿契丹人当奴仆使唤。不仅不管,还趁机霸占草场,掠人为奴。

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大舅子孙万荣,直接起兵攻陷了营州,杀了都护府的都督。

武则天的皇位,自始至终都没稳当过,所以对这种叛乱很着急,必须迅速解决。在派人出兵之后,三天两头去兵部询问进度。
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让她注意到了姚崇。原因很简单,在后者的手里,繁杂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,毫不慌乱。

武则天虽说需要铲除异己,去也更看重人才,不然诸如张柬之那些人,也不会得到重用。

姚崇,被火线提拔为兵部侍郎。后来当上了凤阁侍郎,兼相王府长史,属于丞相的工作范围。

干了几年后,姚崇以老母年迈为由,请求辞官归家。武则天批准,但还是给他保留了相王府长史的职位,而后兼任礼部尚书。

姚崇为人刚直,因为一件事得罪了张易之,被外放到灵武当行军大总管。临走之前,他举荐了张柬之当宰相。

可以说,姚崇无论资历还是能力,都是武朝第一档的存在。

这样的人物,当张柬之想逼武则天退位的时候,是必须要团结的。而姚崇跟大部分人一样,对女人当皇帝,终究心里是抵触的,就一起参加了开头逼武则天退位的戏码。

事情归事情,感情归感情。武则天毕竟对他有知遇之恩,所以他在庆功宴上哭了出来。李显知道后,非常不爽,就把他贬到亳州当刺史去了。

直到大唐最让人惋惜的帝王李隆基上位,才让姚崇发出了一生中最耀眼的光芒。

武则天能当上皇帝,核心原因还是李家的人太不争气。

比如说李显,好不容易登上帝位。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当初扶保他上位的张柬之等功臣,统统给贬了出去。

你要说是为了收回权力,也说得过去。可权力收回来,没在自己手上,而是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给拿走了。

有武则天珠玉在前,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边穷奢极欲,大肆弄权。一边争斗,都想成为武则天第二。

张柬之、姚崇这些能人又都在外面,整个朝堂可以说是乌烟瘴气。

此时的李隆基看在眼里,恨在心里,发誓要清除掉这些魑魅魍魉,重塑李唐的荣光。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争斗的时候,他就在皇帝的亲军里面发展自己的势力。

觉得时机成熟后,就联合姑姑太平公主等人,瞒着父亲李旦,准备夺权。

在710年7月21日夜里,李隆基率兵进入内宫,一路斩杀韦后,安乐公主、武延秀、上官婉儿等人。随后下令处死韦氏集团的人,身高超过马鞭的,全部处决。

那一夜的长安城,充满了血腥之气。

事情结束后,李隆基才找到父亲李旦禀报,后者跟李显一样,也是个懦弱之人。

李隆基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抓军权。他跑到新丰阅兵,离同州不过三百里。

姚崇想去见驾,李隆基也送来了密诏,两人就这么见上了面。

交谈过程中,姚崇一股脑把自己这么些年发现的问题,以及想解决的隐患和盘托出。有思路、有执行步骤,也有人选。

李隆基很满意,当即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、封爵梁国公,同中书门下三品,正式拜相。

姚崇回到中枢后,就开始着手实施政策。不轻易打仗,积蓄实力。鼓励谏言,奖励正直大臣。限制皇族、宦官、外戚这些人的权力等等。

几年功夫下来,民间藏富,政通人和,李隆基的权威,也无比牢固。

716年,山东发生蝗灾。老百姓们只会设坛祭拜,祈求所谓的蝗神。文官们呢,秉承董仲舒的天人感应,认为是天子不修德行所致,应该下罪己诏,祭祀上天。

只有姚崇语出惊人:“蝗虫终究是虫,火烧坑埋便是。”

《新唐书》有载:“开元四年,山东大蝗,民祭且拜,坐视食苗不敢捕。崇奏:请夜设火,坎其旁,且焚且鰲,蝗乃可尽。”

这种直接颠覆儒家理论的务实做法,就是姚崇被教员称为唯物论者的原因。

姚崇是个有能力,且有节操的人。不擅权、不结党。只可惜他的儿子们,仗着老爹的权势,事情做的很过分,以权谋私的事没少干。

于是,姚崇被李隆基罢相,给了一个闲职养老。

不过,救时宰相又岂是浪得虚名?

就在他被罢相的第二年,李隆基昭告天下,要去洛阳祭祀太庙。

可刚要准备出发,就得到祭室塌了的消息。

这就很尴尬,不去吧,都说出去了。去吧,害怕还会塌。遇事不决问宰相,李隆基就找来姚崇的继任者宋璟,问他怎么看。

宋璟很讲原则,也很传统。他坚持天人感应理论,认为不能去,要回应上天之后再说。

李隆基再次想到了姚崇,把人喊过来问意见。后者作为唯物主义者,直接说:“那个祭庙是苻坚建造的,都多少年了,塌也正常,只是恰巧跟您的出行日期对上了而已。放心去,没什么问题。”

姚崇从理论上分析,又看准了李隆基想去的心理,重新刷了一次存在感。

能人,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。

在皇帝这里,自己的身后事问题不大。但姚崇还有一个纠缠半生的冤家需要解决,否则结局难料。

这个人,叫张说。

他当过李隆基的老师,在姚崇之前是宰相,所以一直都有争斗。

姚崇临终之前对自己的儿子们说:“张说与我不和,我死后难免找你们的麻烦。他这个人喜欢排场,古玩珠宝。我死后,就把咱们家所有的珍宝都摆在灵堂上。如果他来吊唁看到了,就让他帮我撰写碑文。如果他看都不看,你们就赶紧跑路吧。”

果不其然,张说来吊唁的时候,看到那些珍宝就挪不开眼睛。姚崇的儿子们按照老爹的吩咐,说把财宝送给他,只求写个碑文。

张说被珍宝迷住了眼,爽快的答应。过了几天才反应过来,这亲手给人家写了碑文,再找麻烦的话,岂不是要被戳脊梁骨?

反悔的张说派人来要碑文,理由是上次没写好要重写。姚崇早就想到了这个事,让儿子们回复说碑文已经让皇上看过了,没法更改。

张说这才明白自己上套,感叹道:“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,我是真的不如你。”

只可惜,任姚崇机关算尽,也没能挡住儿子们的贪心。他们继续搞权钱交易,直到李隆基震怒,杀了一个,贬了一个。

一代名相,还是逃不过君子之泽,三世而斩。

结语

姚崇作为古代名相之一,他的行事风格,相比于其它同行来说,显然要更加务实,自成体系。

这个体系,就是一切从现实出发,能解决问题的办法,就是好办法。而不是拘泥于传统教条,被虚无的理论所困。

也正因如此,他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下,得以善终,青史留名。

只是人无完人,在教子这一块,他无疑是失败的。

参考资料:

《新唐书》

《资治通鉴》

《旧唐书》

《唐史并不如烟》 曲昌春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